為因應大學自立多元化成長趨向,教育部部務會報昨天通過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,讓體育類碩博士也能和藝術類、利用科技類一樣,以手藝報告或成就證明替代學位論文,也就是優異的活動員可用競賽等成就證實取代論文,但仍需修完該修的學分。
另外,李彥儀指出,今朝許多黉舍必修學分太多,有的學生要修到近200學分才能結業,將來只要學校認可學分、教部擬讓學生赴他校雙主修或輔系翻譯她也說,為因應學生及業界的需求,草案也讓學生讀完2年、80學分後,可以先獲得副學士學位,讓學生可工作一段後,再遵照修畢應達課程學分給予學士學位。
另外,修正草案鬆綁授與學位劃定,讓大學生就讀教育部審定的產學專班入學後,前2年修滿80學分便可獲得副學士學位,保存一定年限先去工作,日後可以再選擇進修獲得學士學位。教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說,本案列優先法案,但願立法院下個會期、來歲上半年通過,來歲8月1日起合用。
潘文忠也透露表現,學位授與法批改草案考量跨範疇選修的需求,放寬加註專長。可激勵學生找尋本身的愛好、將來成長標的目的,不再像曩昔學生考進大學後,不管喜不喜歡,就只能一路讀到結業。
教育部長潘文忠在部務會報致詞指出,現在大學紛纭推動多元升等機制,曩昔學生只能用學位論文結業的模式,也應朝向「多元化」。
李彥儀說,將來如藝術、體育等強調實作與手藝發展的相關科系,將以手藝陳訴作為作品,打破曩昔只能用論文等學術導向的評量模式。
對此,明新科大校長林啟瑞認為,學生可以哄騙前兩年在黉舍時賣力念書,獲得副學士學位、工作後再依本身的樂趣進修,也會增加業界與黉舍合作的意願。但他也說,對學校的挑戰就是黉舍必需與優良企業合作,「絕對不能讓學生進修淪為打工」翻譯
但李彥儀舉曾在奧運奪下金牌的許淑淨為例,不代表再多拿幾面奧運金牌就能取得博士學位,因為將來角逐成績可取代論文,仍必須符合修畢應有學分課程,和相幹的機制才可獲得畢業資曆。
文章出自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1320/2847248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-77260931
留言列表